前言杜甫年轻时,曾经作过一首五言律诗《假山》,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这首五律描述的是一座类似于盆景的假山,唐人写实景或者题画的诗比较多,写盆景假山的作品比较罕见。

一、诗序这首诗的序言,写了假山的由来: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

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致。

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天宝元年(742)年,担任南曹小司寇的舅舅,在我祖母堂前,用一筐土垒了一座盈尺(一尺大小)假山,用来替换当时的已经腐朽的残木。

下面放置原先焚香用的小瓷盆承重,假山不大,这个小盆很安全(不会被压碎)。

旁边种子母竹(慈竹)覆盖假山,山峰与竹影相互辉映,颇有几分尘外之境的风致。

我不知为何突然有了灵感,于是作了这首诗。

二、首联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一筐土,就可以垒出一座小小的假山。

山虽然小,但是三座山峰却有卓然不群的风貌。

明朝的胡应麟评价杜甫五律时说:五律仄起高古者,唯杜为胜。

如“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皆雄深浑朴,意味无穷。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用)这段话所谓的仄起,指第一句是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的律诗(其中吾宗老孙子不是这种句式,可能是笔误)。

高古,指高雅古朴,指隋唐以前没有因四声八病(永明体)而特意雕琢的诗。

五律是格律诗,具有高古的特点,表示虽然对仗、虽然符合平仄格律,但是自然流畅雄深浑朴,富有余味,令人不觉其为格律诗。

胡应麟举例的都是五律的首联。

杜甫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属于仄起高古者。

虽然描写的是小小的假山,但是余味深长。

首联对仗起,引出中间二联,下面对于这座盈尺小山之所以意出群进行了描写。

三、颔联与颈联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进入眼帘的这座假山,仿佛在真实的山野之中。

清幽之处,似乎有白云呼之欲出。

慈竹,据说这种竹子的竹笋不会乱长,只在竹林原有的范围内长大,所以又称作子母竹和孝竹。

《述异记》记载:汉章帝三年,子母竹生白虎殿前,群臣作竹颂。

《竹纪》记载:慈竹,吴蜀皆有之,其竹丛生,每年笋出不离丛内。

春天里,慈竹的阴影覆盖了假山,清晨假山上烟气分布。

有人认为,香炉是指假山的山峰象庐山香炉峰。

假山清晨的气势各有分布。

中间二联,都是写景,含量主神韵,颈联写实景。

都说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历,但是“晓势”一词不知是何出处。

倒是后人学杜甫,有不少应用。

三、尾联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杜甫舅舅垒此假山,有南山献寿之意,因为这座山,使得家中的喜庆气氛也越来越浓郁。

尾联没有什么余味,只是说这座假山起到了增加气氛的作用。

杜甫的这位祖母卢氏,是其祖父杜审言的继室,两年以后,卢氏在天宝三年去世。

结束语给卢氏祝寿是在天宝元年(742年),当时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已经三十一岁。

这是杜甫早期的五律,这个时期的杜甫,还没有经历太多的磨难,所以这首诗并没有太深的人生感悟,就是一首普通的作品。

顺便说一下,那一年杜甫的姑姑杜氏去世,杜甫亲自为姑姑披麻戴孝,并且写下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

@老街味道句中对三仄尾折腰句,处处有来历,杜甫七律《题张氏隐居》欣赏

  • 记载

前言杜甫年轻时,曾经作过一首五言律诗《假山》,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这首五律描述的是一座类似于盆景的假山,唐人写实景或者题画的诗比较多,写盆景假山的作品比较罕见。

一、诗序这首诗的序言,写了假山的由来: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

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致。

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天宝元年(742)年,担任南曹小司寇的舅舅,在我祖母堂前,用一筐土垒了一座盈尺(一尺大小)假山,用来替换当时的已经腐朽的残木。

下面放置原先焚香用的小瓷盆承重,假山不大,这个小盆很安全(不会被压碎)。

旁边种子母竹(慈竹)覆盖假山,山峰与竹影相互辉映,颇有几分尘外之境的风致。

我不知为何突然有了灵感,于是作了这首诗。

二、首联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一筐土,就可以垒出一座小小的假山。

山虽然小,但是三座山峰却有卓然不群的风貌。

明朝的胡应麟评价杜甫五律时说:五律仄起高古者,唯杜为胜。

如“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皆雄深浑朴,意味无穷。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用)这段话所谓的仄起,指第一句是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的律诗(其中吾宗老孙子不是这种句式,可能是笔误)。

高古,指高雅古朴,指隋唐以前没有因四声八病(永明体)而特意雕琢的诗。

五律是格律诗,具有高古的特点,表示虽然对仗、虽然符合平仄格律,但是自然流畅雄深浑朴,富有余味,令人不觉其为格律诗。

胡应麟举例的都是五律的首联。

杜甫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属于仄起高古者。

虽然描写的是小小的假山,但是余味深长。

首联对仗起,引出中间二联,下面对于这座盈尺小山之所以意出群进行了描写。

三、颔联与颈联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进入眼帘的这座假山,仿佛在真实的山野之中。

清幽之处,似乎有白云呼之欲出。

慈竹,据说这种竹子的竹笋不会乱长,只在竹林原有的范围内长大,所以又称作子母竹和孝竹。

《述异记》记载:汉章帝三年,子母竹生白虎殿前,群臣作竹颂。

《竹纪》记载:慈竹,吴蜀皆有之,其竹丛生,每年笋出不离丛内。

春天里,慈竹的阴影覆盖了假山,清晨假山上烟气分布。

有人认为,香炉是指假山的山峰象庐山香炉峰。

假山清晨的气势各有分布。

中间二联,都是写景,含量主神韵,颈联写实景。

都说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历,但是“晓势”一词不知是何出处。

倒是后人学杜甫,有不少应用。

三、尾联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杜甫舅舅垒此假山,有南山献寿之意,因为这座山,使得家中的喜庆气氛也越来越浓郁。

尾联没有什么余味,只是说这座假山起到了增加气氛的作用。

杜甫的这位祖母卢氏,是其祖父杜审言的继室,两年以后,卢氏在天宝三年去世。

结束语给卢氏祝寿是在天宝元年(742年),当时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已经三十一岁。

这是杜甫早期的五律,这个时期的杜甫,还没有经历太多的磨难,所以这首诗并没有太深的人生感悟,就是一首普通的作品。

顺便说一下,那一年杜甫的姑姑杜氏去世,杜甫亲自为姑姑披麻戴孝,并且写下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

@老街味道句中对三仄尾折腰句,处处有来历,杜甫七律《题张氏隐居》欣赏

        <legend date-time="4YJ27HqQd8B"><tt lang="vT2UEc4AIrn"></tt></legend><legend dropzone="h4DiFRVL1ZtQUk"></legend>
        <strong dir="nGqtErpdgu9I6"></strong>

        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我的呻吟《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我的呻吟》由来

        编辑
        1.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我的呻吟”黄毛愤怒的看着夏天,他此次的目的是要来试探林冰冰的,可不想让夏天破坏了他们的计划。
               2.天丹大陆上的天涯商会高层,一共就只有三个高层。
               3.在确定了这是他父亲的声音之后,夏天就已经完全控制不住了。
               4.她并没有发现,火凤凰在看到她第一眼的时候,眼睛里面全都是嫉妒的神色,没错刘诗诗实在是长的太漂亮了,火凤凰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很漂亮了,女人一般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别人漂亮,但是当她看到刘诗诗的那一刻她就知道自己肯定没有这个女人漂亮了。
               5.“我说过了,我不是你师傅,而且我就会那两招,那也是我以后传授给我老婆孩子的。

        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我的呻吟《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我的呻吟》起源

          <legend date-time="G0pNIFOP"></legend><legend dropzone="WoVxvScFYiRNu"></legend>
            <bdo id="hzauwYtbGs"></bdo>
                1.娇妻在厨房被朋友我的呻吟寻找完美的工作场所、办公室生活、喝咖啡分享秘密,或者随便说说今天你将在哪里工作,活动超多,随心所欲的自由玩耍。
                       2.能够过上幸福的田园生活!种植花草和庄稼,养一群心爱的动物。
                       3.用材料铸造专属装备,让神服陪你战斗一生,越来越强,快速升级;
                       4.所有的天空引导设备都被放下,稀有物品被复制到野外。个人玩家的竞争可以满足你征服的欲望
                       5.独特的冒险世界,丰富的关卡挑战,也许只有死才可以让你解脱对宝物渴望之诅咒;
                       6.战斗过程顺利激动人心,获得难得的道具和装备使用,并打造顶级的法宝。"
                参考资料